【关系命题】
1. 定义
所谓关系命题是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命题。如下面两个命题:
(1)张三和李四是同学。
(2)小马和小王不是邻居。
(3)有的大三学生喜欢所有的球星。
例(1)断定了“张三”和“李四”之间具有“同学”关系,例(2)断定了“小马”和“小王”不具有邻居关系。
关系命题由关系者项、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。
关系者项是关系命题的断定对象,如例(1)中的“张三”和“李四”,例(2)中的“小马”和“小王”都是关系者项,例(3)中的“大三学生”。
关系项是事物之间某种特定的关系的概念。如例(1)中的“同学”,例(2)中的“邻居”都是关系项,例(3)中的“喜欢”。
量项是表示关系者数量的量词。如例(3)中的“有的”、“所有”。
2. 关系命题与直言命题的关系
在简单命题中,直言命题不都是用“是”或“不是”作联项的判断,但是用“是”或“不是”
联结的也不一定就是性质判断。如“张三与李四是同学”
这显然不是在断定“张三是同学”与“李四是同学”,而是说张三和李四之间的关系是“同学”。这是一种关系命题,是断定两个对象之间关系的命题。
关系命题有时也使用“是”或“不是”来联结关系者项与关系两方面的概念,二者有时容易混淆,需要注意关系命题与直言命题之间的区别。
(1)关系命题中的关系属性是各个关系者项之间的一种关系,直言命题中的谓项是主项独立具备或不具备的属性。
(2)关系命题断定的对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,而直言命题断定的对象只有一个主体。
(3)关系命题的量项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,而直言命题的量项只有一个。
关系命题的分类
关系命题按照关系的性质,通常分为以下几类:
1.对称性关系。
(1) 当事物 a 与事物 b 有关系 R,并且 b 与 a 之间一定也有关系 R 时,则 R 是对称关系。如张三是李四的同学,则李四也是张三的同学。同学关系即为对称关系。
常见对称性关系有:相同关系、相等关系、相似关系、交叉关系、矛盾关系、反对关系、同盟关系、同学关系、同事关系、同城关系、同乡关系、邻居关系、战友关系等。
(2) 当事物 a 与事物 b 有关系 R,且 b 与 a 肯定没有关系 R 时,关系 R 就是反对称关系。如张三比李四年龄小,但不可推出李四比张三年龄小。年龄大小关系为反对称关系。
常见反对称关系有:大于、小于、多于、少于、之上、之下,打败、战胜、剥削等
(3)当事物 a 和事物 b 有关系 R,且 b 与 a 是否有关系 R 不定,即 b 与 a 既可能有关系R,也可能没有关系 R 时,关系 R 就是半对称关系。如张三喜欢李四,而李四是否喜欢张三不一定。此种关系为半对称关系。
常见半对称关系有:喜欢、认识、表扬、批评、帮助、信任、佩服等。
2.传递性关系。
(1) 当事物 a 与事物 b 有关系 R,事物 b 与事物 c 有关系 R,且事物 a 与事物 c 也有关系 R 时,关系 R 就是传递关系。如张三比李四高,李四比王五高,则张三比王五高。此种关系为传递性关系。
常见传递性关系有:大于、小于、多于、少于、早于、晚于、相等、相似、平行、包含、前、后等。
(2) 当事物 a 与事物 b 有关系 R,事物 b 与事物 c 有关系 R,而事物 a 与事物 c 没有关系 R 时,关系 R 就是反传递关系。
如甲是乙的父亲,乙是丙的父亲,而甲一定不是丙的父亲。此种关系为反传递性关系。
常见反传递关系有:爷爷、父亲、母亲、叔叔、垂直、比……年长三岁等。
(3) 当事物 a 与事物 b 有关系 R,事物 b 与事物 c 有关系 R,而事物 a 与事物 c 是否有关系 R 不定时,关系 R 就是半传递关系。
如张三喜欢李四,而李四是否喜欢张三不一定。此种关系为半传递关系。
常见半传递关系有:认识、信任、佩服、帮助、尊重等。